群山环抱,白云悠悠,目之所及,苍翠欲滴。一只只蜜蜂,围绕错落有致的“小房子”进进出出,时不时向山间的蜜源植物飞去……8月1日,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龙泉村特为纯蜂业成熟蜜基地内,忙碌的蜂群正在采撷花粉、酿造甘甜。
“目前山间的各种野花竞相开放,正是中华蜂采蜜的好时节。”基地负责人王金辉说,通过养殖400群中华蜂,他家蜂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百万元以上,并带动了周边10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。
放眼全省,养蜂这一“甜蜜事业”正蓬勃发展。省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、省蜜蜂产业首席专家张大利表示,全省现有35万群蜜蜂,每年可创造产值6亿元以上。
如何让小蜜蜂发挥大价值?近年来,辽宁省不断探索,从资源保护、良种繁育、系统推广等方面着手,推动蜂产业这一“空中畜牧业”提质升级。
传承与创新
桓仁山清水秀,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。在这里,养蜂业由来已久,且不断传承。
“我外公就是养蜂人。当年,他用传统的木桶养蜂,在我儿时的记忆里,蜜蜂从未缺席。”王金辉说。
或许是受外公养蜂的影响,升学时,王金辉果断选择了畜牧专业,并在学成后回乡养蜂。此时的他,由于汲取到现代的科技理念,对养蜂方式进行了革新。
“仿生蜂箱”是张大利根据中蜂仿生学原理研制的新型蜂箱,解决了木桶式蜂箱检查蜂群不便的烦恼,也解决了活框养蜂不便取蜜的问题,既还原了中蜂的原始状态,又增加了现代科技元素,使蜂群管理更方便。不仅是王金辉,全省主要的中华蜂养殖区域都在进行蜜蜂养殖模式革新。“最早是木桶养殖,之后是活框养殖,再发展到仿生饲养,管理越来越简单。”张大利说,这既方便了刚接触养蜂业的新手,也适合养蜂多年的“老把式”进行产业规模升级。
保护与利用
谈及蜂产业,辽宁省可谓家底儿殷实:蜂群数量较多,农民养殖热情高,且蜜蜂赖以生存的蜜源丰富。
数据显示,辽宁省现有蜜蜂约35万群,中蜂约6万群,主要分布在丹东、抚顺、本溪等东部山区;西蜂约29万群,在全省均有分布,主要集中在朝阳、阜新、锦州、葫芦岛及营口等地区。蜜源方面,辽宁省主要有洋槐、荆条及部分枣花和椴树。
为保护好蜜蜂资源,日前,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《辽宁省2023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完成中蜂等4个品种的保种工作任务,使畜禽保种数量、质量达到保种要求,遗传资源得到安全、有效的保护。
在保护的同时,还要更好地“为我所用”。养蜂业属于环保产业,不占地、不争水肥、无污染。蜂群增殖,可获得收益;蜜蜂采集蜂产品,同样赚钱。“中华蜂以每群年增殖2群、采蜜量5公斤计算,每群中华蜂当前的售价为600元,蜂群增殖的效益为1200元;每公斤中华蜂蜂蜜的售价为200元,生产蜂蜜的效益为1000元,两项合计为2200元,扣除成本,饲养一群中华蜂一年的效益为1600元。”张大利说。
蜜蜂授粉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。目前,大棚草莓、西瓜、油桃、蓝莓均采用蜜蜂授粉,辽宁著名的新民小梁山西瓜、丹东东港草莓全部采用蜜蜂授粉,大田作物如葵花以及部分地区的苹果、梨也采用蜜蜂授粉。
坚守与攻关
蜂产业发展方兴未艾。去年,辽宁全省蜂蜜产量达4850吨,有蜂产品加工企业16家、蜂业合作社近百家。据中国蜂产品协会2022年统计,辽宁省作为全国主要蜂产品出口省份之一,天然蜂蜜出口量、出口额紧随安徽、湖北、浙江之后,排名全国第四。鲜蜂王浆出口量为9.9吨,全国排名第五。
北票荆条蜜、本溪蜂蜜、新宾蜂蜜、兴城蜂蜜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蜂产品。同时,辽宁省建设了两个“中华蜜蜂之乡”,分别是2021年桓仁满族自治县与中国养蜂学会、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建的“中华蜜蜂之乡”;2022年抚顺县与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、辽宁省畜牧业协会蜂业分会共建的“中华蜜蜂之乡”。
不断破解养蜂技术瓶颈。目前,省畜牧业发展中心的蜂业科,即原省蜜蜂原种场,正承担着全省中蜂保种、西蜂育种、蜂病监测、蜂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工作。通过持续技术攻关,破解养蜂的技术难题。
“通过研制中蜂囊状幼虫病卵黄抗体,已破解了中蜂囊状幼虫病这一困扰我国中蜂养殖多年的问题。”张大利说,通过研制“续接三层仿生中蜂蜂箱”“新型早春授粉专用蜂箱”等实用新型蜂机具,提高了养蜂工具的性能,减少了蜜蜂感染疾病的概率,让生产的蜂蜜更成熟。最近还攻克了蜂群越冬的技术难关,未来,养蜂业的风险将不断降低,收益更加平稳。
辽宁省35万群蜜蜂年创产值6亿元,天然蜂蜜出口量全国第四——“空中畜牧业”酿出甜蜜好日子
群山环抱,白云悠悠,目之所及,苍翠欲滴。一只只蜜蜂,围绕错落有致的“小房子”进进出出,时不时向山间的蜜源植物飞去……8月1日,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
蔬菜知识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ucaizixun.com/news/3005.html